新华社天津4月4日电:生命的归宿,这一与死亡相关的话题总是引发无尽思考与情感纠葛。每年清明节,作为悼念先人的重要时刻,人们常常以各种方式缅怀故人。尤其在天津,绿色殡葬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节地生态葬、海葬等方式,让逝去的亲人真正“落归”自然,体现对生命的尊重与对生态的责任。
在海面的波光粼粼中,一艘载有京津冀39份逝者骨灰的“国宾9号”专用船缓缓驶向辽阔的渤海湾。3月30日上午10时,这艘船承载的不仅仅是骨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情感与回忆。船只停靠在指定的海域后,逝者的亲属陆续上到甲板,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默默将一小捧骨灰撒向大海。年逾七旬的慎先生情绪激动,泪水夺眶而出,和其他家属一起向他已故的母亲告别。
对于慎先生而言,海葬不仅是对母亲生前遗愿的兑现,也是对生命轮回哲学的清晰理解。他说到:“母亲生前希望将骨灰撒入大海,因为她相信,生命来源于浩瀚的海洋,也将回归于此。”这种生与死的自然循环,从孕育生命的海洋回归海洋,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生命的真谛。
根据天津市殡仪服务总站副站长高勇的介绍,自1990年起,天津就积极推广海葬,如今已成功举办509期海葬活动,安葬逝者骨灰超过三万份,参与家属近六万人次。不仅如此,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选择海葬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元化,涵盖了不同年龄和背景的人。
不仅是海葬,4月2日上午在天津憩园举行的“永生缘”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同样吸引了众多目光。在悠扬的音乐声中,40位逝者以“伴花而眠”的方式安息。这种殡葬形式,不仅符合传统的“入土为安”文化,也契合了现代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追求。
74岁的李宝玲接受了父母的遗愿,帮助他们以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永远长眠。“这种方式更为环保贴近自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延续生命的理念,符合我们的价值观。”李宝玲说。她表示,自己和家人希望百年之后也能如此归去,尽一份孝心,同时也表达了对绿色生态的向往。
天津市殡仪墓地事务服务中心副科长张铮表示,节地生态安葬将骨灰与土壤融合,不立碑、不留名,使用可降解材质的容器,是现代殡葬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绝妙结合。自2010年起,该中心累计已安葬骨灰7800余份,吸引了超过3万人参与。必一运动今年清明节期间,特别安排了三场节地生态安葬活动,以满足市民对新型殡葬形式的需求。
绿色殡葬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安葬方式,也在祭扫方面逐步向环保、文明的方向转变。4月4日上午,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海河厅举行了一场庄严的集体共祭活动。120户逝者亲属借助美丽的蜡烛外形电子灯,必一运动伴随着感人的悼词,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这样的仪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天津的街道和社区.
在河北区月牙河街道,多个道德模范号召市民,从现在做起,以文明和绿色的方式缅怀先人。在南开区卧龙社区,居民们聚集在一起,吟诗作画,手制青团,借此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带给清明节浓厚的文化氛围。卧龙社区党委书记陈鹏表示,绿色殡葬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表现。必一运动
“经过多年的努力,绿色殡葬理念在天津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天津市民政局殡葬事业管理处副处长韩勇感叹道,“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推广绿色殡葬文化,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清明节乃是人们缅怀与追思的时刻,选择何种方式寄托哀思,反映了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无论是回归海洋,还是与大地相拥,正是人们对此刻的深沉思考,才使得生命于自然中真实长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