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省商务厅正式公布第七批“福建老字号”名单,通士达照明被认定为新一批“福建老字号”。这家创立于1958年的老牌制造商,曾诞生福建第一盏白炽灯,历经节能灯革命、LED技术浪潮,如今更将业务触角延伸至新能源与智能机器人领域。
在“福建老字号”光环背后,通士达如何实现从传统制造到智能生态的跨越?近日,通士达照明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廖国春接受古镇灯饰传媒专访,揭秘其转型逻辑或为传统制造业升级提供范本。
1958年,通士达(原厦门灯炮厂)研制出福建省首只白炽灯,标志着通士达奠定行业标杆地位。此后的近70年间,这家企业几乎参与了中国照明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迭代:
当同业深陷传统光源市场时,通士达借国家“绿色照明工程”东风,将“白鹭牌”节能灯打进欧美市场。彼时洋货横行的年代,其产品以节能效率颠覆国际认知,在全球化浪潮中竖起中国制造的技术旗帜。
2001年,当行业对LED技术尚持观望态度,通士达依托CNAS认证的国家级技术中心,突破芯片封装技术壁垒。这场技术攻坚持续战,使其在半导体照明时代巩固了“光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行业位势。
面对行业内卷,通士达以“技术外溢”破局:向新能源产业链延伸光伏组件业务,同步布局智能机器人领域,完成从“照明制造商”到“照明+新能源+产业投资”综合服务商的跨界蜕变。
近日,通士达数字创新智能工厂还荣获了“厦门市先进级智能工厂”称号,这充分彰显了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探索与实践始终处于行业前瞻地位。
技术传承的金字塔底座:坚守近70年的照明制造工艺,通过“人才机制+产学研”模式实现技术人才代际更迭,以匠心精神锻造产品内核;
创新破圈的生态思维:从白炽灯到LED的技术跃迁,再到新能源与机器人领域的跨界延伸,D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其核心动力源自三重基因——对市场趋势的前瞻洞察、对国家战略的精准响应,以及沉淀半个多世纪的技术人才储备。
在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术上,企业恪守“传承中突破”的辩证法则:以照明产业为根基维持市场优势,通过渐进式技术迭代避免产业割裂,最终在关联领域形成“技术同源、生态共生”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今年上半年,通士达成功签约江浙四大核心代理、打开闽北市场,全国销售网络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靠的是‘成本管控+政策平权+务实沟通’的组合拳。”廖国春分享了公司针对国内渠道施行的差异化策略:
在成本管控方面,针对当下敏感的规格和产品,在供应链成本下控的基础上,D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对标竞品市场价格,制定对应政策;
在政策平权方面,通士达对新区域客户一视同仁,合作前期按照大代理商的政策力度扶持,帮其过渡区域市场竞争力;
在务实沟通方面,将技术语言转化为市场语言,通过深度调研匹配客户需求与产品矩阵。
国内市场立体渗透:以现有代理商为支点,复制“核心城市+卫星县城”的网格化覆盖模式,同步强化线上线下品牌声量;
国际战场三维攻略:产品分层适配方面,针对北美、欧洲、中东等核心市场,融入地域文化元素优化产品设计;认证壁垒攻坚方面,完成UL、CE、PROCEL等国际认证体系布局,打通技术准入通道;渠道矩阵构建方面,以国际展会为品牌窗口,叠加跨境电商等多元渠道,实现60多个国家、地区的深度渗透。
通士达的转型实践揭示了实体企业的生存哲学:传承并非守旧,而是以照明产业为锚点,在技术外溢中开拓新能源与智能装备的“第二曲线”。
其“技术筑基、生态共赢、服务增值”的核心策略,通过智能生产体系植入、供应链协同模式重构、个性化服务闭环打造,将行业竞争压力转化为生态创新动能,这家企业正以“技术同源性”打破产业边界,构建制造业的价值新坐标系。
从鼓浪屿畔的灯泡车间到横跨三大产业的集团企业,通士达以光影为笔,在时代答卷上写下注脚:老字号的生命力,在于以传承为舟、以创新为帆,在技术浪潮中不断重绘产业坐标系。
当LED灯光与光伏板的银辉交织,这家“福建老字号”正书写着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超越”的新传奇。此刻,通士达正以开放之姿广邀志同道合者:愿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共筑技术护城河,同绘渠道新版图,在实体经济振兴的浪潮中,让“中国智造”的光芒照亮全球产业变革的前路。DB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